Loading...
急性肺栓塞多学科团队救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其他-智连星医


急性肺栓塞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在心血管死亡原因中位列第3,仅次于冠心病和卒中[1]。新近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30 d病死率达22%[2],尽早给予最佳治疗有望改善预后。

2015年和2018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CSC)肺血管病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相继推出了急性肺栓塞诊疗共识和指南[3, 4],2019年欧洲也发布了急性肺栓塞诊疗指南更新版[5],为肺栓塞的诊疗提供了指导建议。然而,急性肺栓塞病情复杂、治疗方法多样,早期救治涉及多个学科,亟须探索高效的团队救治新模式。2012年美国麻省总医院建立了全球第一支肺栓塞救治团队(pulmonary embolism response team,PERT)[6]。研究显示,引入PERT机制提高了肺栓塞的救治效率,促进了高级别治疗的应用,降低了大出血与死亡的风险[7, 8, 9, 10, 11]。为了推广团队救治理念、规范PERT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肺栓塞的救治水平,CSC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肺血管疾病学组与中国肺栓塞救治团队(PERT)联盟等组织10余个相关学科的专家,总结了我国PERT建设的初步经验,并结合肺栓塞的救治现状提出了PERT建设、运行与质量提升的专家建议。本共识相关推荐主要针对急性肺栓塞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肺血栓栓塞症。


急性肺栓塞的救治现状

2000年以来,在心内科、呼吸科、急诊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共同努力下,我国在肺栓塞流行病学研究、早期救治、医院内VTE防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2, 13]。2019年发表的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数据显示,我国肺栓塞患者的住院率从2007年的1.2/10万人上升至2016年的7.1/10万人,住院病死率从8.5%下降为3.9%[14]。

然而,我国急性肺栓塞的早期救治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重视程度不够,多学科参与度不高。近期CSC肺血管病学组牵头的一项全国肺栓塞团队救治能力调查显示,我国肺栓塞救治仍以心内科、呼吸科和急诊科等为主,而介入科和心外科的参与度分别仅为54%和39%[15]。(2)重症患者救治手段单一,高级别治疗开展不足。目前我国中高危肺栓塞的治疗仍以抗凝和静脉溶栓为主,多数三级医院尚未开展导管介入、外科肺动脉切开取栓术(surgical pulmonary embolectomy,SPE)和机械循环支持等高级别治疗。(3)早期救治效率低下,缺乏有效团队协作。一方面肺栓塞的漏诊、误诊、诊断延迟、未结合危险分层选择最佳治疗、未积极寻找肺栓塞发生潜在病因等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70%以上的三级医院尚未建立多学科团队协同救治的机制[15]。


PERT的建设与运行

一、PERT的核心理念

为了改善严重肺栓塞(包括高危和部分中危)患者的临床结局,借鉴复杂冠心病和瓣膜病的“心脏团队”模式,在建立肺栓塞多学科快速反应团队的基础上,通过专家面对面会诊或实时线上会议等形式,为严重肺栓塞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自2012年组建全球第一支PERT和2015年美国成立PERT联盟(PERT Consortium)以来[16],截至2019年底全球已有100余家PERT中心。2019年,美国PERT联盟发布了《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治疗与随访:PERT联盟实践共识》,用于指导肺栓塞的多学科团队救治[17]。2017年7月,我国第一支PERT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成立。同年10月,在美国PERT联盟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PERT联盟[18]。


二、PERT的学科构成

PERT可涉及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呼吸科、血液科、介入放射科、血管外科、体外循环科、放射影像科、超声科、核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10余个专科。美国PERT联盟的资料显示,多数PERT由3~5个学科构成,以心内科、急诊科和呼吸危重症科为主[19]。全国肺栓塞团队救治能力调查显示,三级医院中具有完整PERT条件的医院仅占27%,参与救治的学科数量平均为6个[15]。目前,有关PERT的构成尚无统一标准,应结合医院实际学科设置情况和工作机制进行调整。

在PERT中心,应尽可能由首诊医师完成危险分层等初始评估。对于中高危或高危肺栓塞、疑诊肺栓塞导致的心脏骤停、右心移行血栓或肺动脉骑跨血栓等患者,应由PERT值班医师立即启动诊断性或治疗性PERT。相关学科在PERT流程中的作用详见图1。


三、PERT的组织架构
参与急性肺栓塞救治的学科≥3个、能常规开展静脉溶栓、具备开展经皮肺动脉内导管介入和/或外科取栓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均可组建PERT。PERT的规模和结构可根据医院条件、学科设置、患者数量等进行调整。为加强学科间的有效协调与管理,建议成立院级PERT管理委员会,并由院领导、医务部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直接参与PERT的管理。PERT总监建议由心内科、呼吸科或急诊科专家担任,负责PERT的日常运行管理。为了明确组织分工,建议结合具体条件成立流程制定组、临床工作组、数据与质控组、教育培训组等[20](图2)。

图3. 肺栓塞救治团队(PERT)工作流程图。PE:肺栓塞,SDU:过渡监护病房,ECMO:体外膜肺氧合,TTE:经胸超声心动图,CTPA:CT肺动脉造影,cTn:心肌肌钙蛋白,BNP:B型利钠肽,NT-pro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a包括心脏骤停、梗阻性休克[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或保证充分充盈状态下仍需使用升压药才能将收缩压维持在≥90 mmHg,同时合并终末器官低灌注]或持续性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或收缩压降幅≥40 mmHg,持续时间>15 min,并除外新发心律失常、低血容量或败血症等原因);b基于PESI分级或sPESI评分、TTE或CTPA(评估右心室功能)、cTn和/或BNP/NT-proBNP检测结果,参照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肺栓塞指南进行危险分层[5]

五、PERT的协作网络
部分PERT中心由于条件所限,仅能进行抗凝、静脉溶栓等基础治疗,无法进行导管介入、外科取栓、ECMO等高级别治疗。为了提高严重肺栓塞患者的救治水平,必须建立完善救治网络体系,以便将高危患者或病情恶化的中危患者转运至条件更好的区域PERT中心接受最佳治疗。
1. 远程PERT启动:当首诊医院需启动PERT时,可拨打区域内PERT中心的值班医师电话,由PERT值班医师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和危险分层,提出初步处置建议并决定是否远程启动PERT。对于病情危重且高度疑似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可考虑启动诊断性PERT;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危患者应立即远程启动治疗性PERT,并由PERT专家组提出生命支持、患者转运以及最佳治疗等建议。如果暂不考虑溶栓治疗,可在首诊医院进行抗凝治疗;拟行静脉溶栓治疗,可在首诊医院或急救车内开始治疗;对于存在溶栓禁忌证且需要介入或外科治疗的患者,应尽快转运至区域PERT中心。
2. 急性肺栓塞患者转运:转运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生命体征以及转运途中血栓脱落、病情再次加重的风险,并做好相关救治预案。对于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应在转运前启动抗凝治疗。对于充分药物治疗后仍无法维持循环的患者,考虑到转运风险,可优先考虑将ECMO团队转运至患者所在医院并就地启动循环支持。对于拟转运行高级别治疗的患者,应在转运前开始协调介入科、心外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重症患者的转运应优先选择具备高级生命支持设备(ECMO、呼吸机等)的院前急救系统。

六、PERT的循证医学证据
国外多个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建立PERT机制以后急性肺栓塞的诊疗模式、救治质量和临床结局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主要表现为高危或中高危患者的评估更加规范,救治效率提升(诊疗延误改善、住院时间缩短),接受高级别治疗(导管介入、外科取栓和ECMO等)的患者比率升高,并有可能减少死亡和出血等不良事件(表1)[7, 8, 9, 10, 11]。



指导专家:韩雅玲(北部战区总医院)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为序):艾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曹云山(甘肃省人民医院),陈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董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甘辉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耿巍(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谷新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管丽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小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韩学斌(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侯晓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胡信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黄岚(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黄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吉庆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姜小飞(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金叔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荆志成(北京协和医院),李承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李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俊峡(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李伟(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晓梅(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天宇(北京协和医院),梁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琼(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盛(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医院),刘永太(北京协和医院),柳志红(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医院),罗勤(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医院),吕安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马东星(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马壮(北部战区总医院),门剑龙(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孟哲(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米玉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苗立夫(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苗齐(北京协和医院),聂绍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阙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沈节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宋浩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谭虹(广东省人民医院),陶凌(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田红燕(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承(上海市胸科医院),王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王继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王建铭(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琦光(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王勇(北京急救中心),魏毅东(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翁少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吴炳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谢渡江(南京市第一医院),邢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熊长明(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医院),徐大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徐希奇(北京协和医院),杨成明(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杨清(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杨媛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振文(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姚桦(广东省人民医院),于世勇(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余再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袁杰(深圳市人民医院),曾杰(四川省人民医院),翟振国(中日友好医院),张刚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张海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张慧平(北京医院),张萍(贵州省人民医院),张尉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张晓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春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仲肇基(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医院),周达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洲(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医院),朱光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学术秘书:王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梁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肺血管疾病学组, 中国肺栓塞救治团队(PERT)联盟. 急性肺栓塞多学科团队救治中国专家共识 [J]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0(1) : 25-35.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10527-00455.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
热点榜
    遮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