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您作为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请问非小细胞肺癌最新的进展方向是什么?
于壮教授:肺癌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种,所以临床对肺癌发病率和治疗进展非常重视。从肺癌的发病过程来看,肺癌的诊疗涉及3个阶段。对于早期肺癌,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提高,健康查体日益普及,很多中老年人在查体中能发现很多小结节,对这些结节的影像判定及早期肺癌的手术是早期肺癌的一个新的进展,胸外科专家对小结节的判定及早期根治性手术会使早期肺癌得到根治,这就避免了病人由于早期的误诊导致晚期不能做根治手术。对于局部晚期肺癌,因为患者有肺内病灶及气管周围淋巴结的转移,不能做根治手术,但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一个是手术前的化疗或者免疫治疗,使病灶及淋巴结缩小,即降期治疗,这给胸外科专家后期做根治手术提供了根治的可能;再一个是如果降期不能达到根治手术的目的,我们可以做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相当多中期不能做根治术患者也能获得长期生存。对于晚期肺癌,临床初次发现,需要对患者进行精准的诊断,主要是分子分型诊断,腺癌患者要进行基因检测。现在检测技术可以发现很多新的靶点,找到有针对性的靶点,可给予相应的靶向药物治疗,以获得长期生存;基因检测阴性的患者,大部分的鳞癌患者,可以做免疫联合化疗,也可以获得长期生存,同时保证生活质量。5年前,这种治疗模式是不可想象的,当时以化疗为主要手段,会对消化道造成影响,另外还有脱发、贫血等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很大。而现在这种治疗大大改善了患者生活治量。以上是肺癌诊疗的3个阶段。
主持人:对于患者可获得哪些好处,感受如何?。
于壮教授:感受无非是两点,一个就是活得好、活得长,这是患者本人和他家庭最大的一个诉求。精准治疗找到一个明确的靶点,给他一个有效的靶向药物,病灶很快退缩。举个例子,患者有胸腔积液,脑转移,就会出现胸闷气短、头痛、认知障碍等,如果治疗有效,这些症状基本消失,一扫而光,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同时生存期得到延长。所以我们现在这种治疗手段的提高,确实能达到病人活得好,活得长。
主持人:山东省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现状,同时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新近成立,会有哪些相关的工作计划?
于壮教授: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在我们理事长于金明院士的带领下,真正把我们山东省肿瘤专业各个领域的同道整合在一起,下面有几十个针对不同病种的分会,其中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是一个最大的分会。很荣幸我来做第一届分会的主任委员。我们整合了山东省非小细胞肺癌专业的各个领域的同道,包括肿瘤内科、放疗科、呼吸内科、外科的专家,几百个人在一个团队,有委员、青委。后续工作有下面几个方向:一是学习于金明院士领导的山东省肿瘤医院多学科诊疗团队,即MDT团队。在于院士带领下,山东省肿瘤医院的诊疗模式即对所有的肺癌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包括外科、内科、影像、病理,给病人做一个真正的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我们想在这个平台的建构下,推动全省各个医院做肺癌专业领域的同道来开展这样的多学科诊疗。给各个医院的肺癌患者量身打造一个个体化诊疗方案,这是我们第一个想要做的工作。第二个,就是我们想以这个平台为一个支撑,我们想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我们都知道,有很多临床实验都是基于药厂他研发的新药来做一些观察,但是我们在临床的工作中,实际上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我们想得到一个明确的解答,这就不是一个药厂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整合这个团队各个医院的同道,基于临床的问题,做一些观察研究。比如肺癌某一个治疗的模式,有最佳的一个方案,大家按照这个具体方案,我们来做搜集,对他的病情进行观察,得到结论。第三个要做的事情,因为我们团队有100多名青委参与,我们想对青年同道进行培养,这也是我们专委会的一个重大的责任。我们准备在肿瘤医院、省立医院、齐鲁医院这些省内高水平、高质量的平台上,把各个医院的青年委员短时间送过来,做一个院级的交流互访。当然现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可以进行线上交流、互动、学习,使他们的学术水平整体提升。第四,基于智连星医这个平台,能达到这种网络的学习模式,大家足不出户,即时互动,共同提高,来汲取国际国内最新的肺癌诊疗进展,大家一起来推动山东省肺癌诊疗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