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脑实质转移瘤、其他颅内转移瘤丨影像诊断要点-其他-智连星医

脑实质转移瘤

概述

继发性脑肿瘤(转移),起源于:

   CNS外肿瘤播散到CNS(通常是血行播散)

   原发的CNS肿瘤由一个部位播散到另一个部位(通常是位置上的延伸,如沿白质纤维束漫延)


影像

   灰白质交界区的圆形强化病变(动脉交界区)

   转移灶:大多数边界清晰和离散的>浸润性的、球形的>线样的

   50%为孤立病灶;20%有2个转移灶;30%患者有3个或更多病灶

   MR信号特征因以下情况而变化:细胞密度、核浆比率,出血的存在或缺失

   DWI常无弥散受限,除非致密细胞的转移瘤可存在弥散受限


主要鉴别诊断

   脓肿(孤立的或多发的)

   多形性恶性胶质瘤

   脑梗死(多发性栓塞)

   脱髓鞘疾病(如,“肿瘤样”MS)


病理

   转移瘤至少占全部脑肿瘤的50%

   在10%病例中,脑部是唯一转移部位


临床要点

   典型表现是部位和数量的进行性增多

   全脑放疗的中位存活期3~6个月


(左)轴位图像显示脑实质转移瘤伴周边水肿。灰白质交界区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多数转移瘤呈圆形。

(右)一个典型的转移瘤的脑部尸检轴位切面特写图片,病变位于转移瘤的典型部位→灰白质交界区。注意病变呈圆形、中心坏死、相对缺少水肿。同时存在软脑膜转移播散。


(左)一位肾细胞癌患者伴脑部多发出血性转移瘤, 轴位T1WI MR显示灰白质交界区多发圆形病变,伴明显短T1信号。

(右)一位乳癌患者, 轴位CECT显示灰白质交界区多发强化病灶。病变从很小→较大不等。大病变有中度的瘤周水肿。


(左) 一位结肠癌患者, 轴位T2WI MR显示灰白质交界区多发转移瘤, 病变相对脑组织主要为等信号, 周边环绕强弱不等的水肿。

(右) 同一患者,轴位T1WI C+MR显示灰白质交界区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明显强化灶。


(左) 中年患者, 临床表现为难以解释的智能下降,神经科查体正常。轴位T2WI MR显示多灶性白质高信号。转移瘤与小血管病所致的多灶性白质高信号难以鉴别,后者是最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右) 同一患者,轴位T1WI C+MR显示数个白质小结节样异常强化灶。其他成像(未提供)显示数个室管膜下的强化病灶。进一步检查确诊为乳腺癌。


(左) 70岁女性乳腺癌患者,轴位T1WI C+FS MR显示多发斑点状病灶伴环形强化。

(右) 同一患者,DWI显示多发弥散受限病灶, ADC值降低(未提供图像) 。


各种其他颅内转移瘤

概述

   脑转移瘤,发生部位不在颅骨、脑膜或脑实质


影像

一般特点

   >95%脑转移瘤是脑实质转移

   只有1%~2%发生在脑室、垂体等

   通常在血运丰富的部位

   脑室外转移瘤比脑实质转移瘤(常呈圆形)更弥散、更具浸润性


部位

   脉络丛±脑室室管膜

   垂体腺漏斗部

   眼(脉络膜)

   脑神经

   松果体

   既往存在肿瘤的部位(“碰撞性瘤”)

最佳影像检查=MR(包括T1WI C+FS),转移瘤几乎总是存在增强效应


主要鉴别诊断

因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脉络丛、脑室:脑膜瘤

    垂体腺、漏斗柄:垂体腺瘤、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淋巴瘤

    脑神经:NF2、淋巴瘤

    眼(眼球):黑素瘤、视网膜或脉络膜脱离、脉络膜血管瘤


诊断要点

   为查找可能的转移瘤而行脑部成像时,要查看脑实质外的“隐秘部位”


(左) 各种非脑实质性CNS转移瘤的典型部位。这些部位包括脉络丛和脑室,垂体、漏斗柄,眼部(视网膜的脉络膜)。

(右)一位患乳腺癌的老年女性, 冠状位T1WI C+MR显示漏斗柄增厚伴强化。这是该患者被确认的唯一的颅内转移灶。


(左) 轴位T1WIC+FS MR显示一个脉络丛的转移瘤。注意室管膜的异常强化。这是该肾细胞癌患者被确认的唯一的颅内转移灶。

(右)一位已确诊为全身性淋巴瘤和多发脑神经病的患者,轴位T1WI C+FS MR显示三叉神经增粗伴强化。其他成像(未提供影像)显示数个其他神经受累。


↓ 内容节选自图书:

图片《脑部影像诊断学》 主译:吴文平 等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
热点榜
    遮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