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香港疫情形势好转,或“被动与病毒共存”-其他-智连星医

香港特区第五波疫情蔓延近2个月,累计报告确诊超百万例。这意味着,每8名香港民众中,就有1人感染。

“确诊数正缓慢下降。”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日前表示。

3月19日,香港特区单日新增新冠确诊16,597例。这是近一个月来特区首次确诊数低于2万例。

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今天的抗疫记者会上表示,疫情看似已过顶峰,但污水检测仍有反弹情况,尚不能掉以轻心。她还称,会在3月21日发布社交隔离等措施中期评估结果,以及放宽路线图。


图片来源于《星岛日报


此前,香港大学医学院发布最新预测,称特区真实感染数或已达350万人。由于一半民众已染疫,加上疫苗接种率大幅提高,香港特区已达到群体免疫水平。

“香港特区疫情可以说到了一个关口,被动式地进入‘与病毒共存’的态势。”综合《星岛日报》和“香港01”报道,3月18日,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原局长高永文在参加一个新冠疫苗网上研讨会指出。


图片说明:香港特区九龙清真寺暨伊斯兰中心设立疫苗接种站,为男士及女士分开接种新冠疫苗。/香港特区公务员事务局

确诊数下降,医疗仍吃紧

每日确诊数逐渐降低,是香港特区本轮疫情由高转低的标志之一。

2月底至今,被围封进行强制检测的大厦检出阳性率,已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特区每日新增确诊数维持在2万例上下。3月10日,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相关人士就表示,本轮疫情开始见到回落趋势,对防控形势感到乐观。

张竹君谨慎形容,因部分患者为“无症状”,现有报告数据不能反映社区真实情况。

据称,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将尽快重新推出“强制检测公告”。如发现感染群组或大厦有多例确诊病例,就会发出强制检测公告。民众届时须到社区检测中心和流动采样站检测,以帮助特区政府更广泛地检视感染情况。

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数据显示,公立医疗机构仍处于超负荷状态,急诊压力尚未减轻。截至3月20日14时,特区有住院患者10,624例。入住ICU者达119例。

特区医管局每天都在公布辖下18所公立医院的病床住用率。3月19日,有10家医院的内科病床住用率超过100%。其中,威尔斯亲王医院住用率最高,达135%。根据《联合早报》,这较7天前没有明显改观。

此外,上述公立医疗机构每隔15分钟,更新、播报急诊“等候时间”。3月20日13时数据显示,所有医院急诊均需等候。等候时间最长的是广华医院,达8小时。


图片来源于gov.hk

特区政府防疫专家顾问、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认为,整个3月,香港仍要面对非常困难的时期。

他预计,在坚守社交距离措施下,未来1周的每日确诊数可回落至约1万例,几周后可降至3位数。“若民众松懈,一旦发生超级传播,疫情会再次反弹。长远而言亦不排除有第6波疫情,或出现其他变异株的可能。”

新冠阳性死亡≠死于新冠

香港特区本轮疫情累计死亡5,437例。“死亡率升至全球最高。”《华尔街日报》报道。

“香港01”称这一数据或存在“虚高”。比如,有高处坠落而离世者,被检出新冠阳性,亦计算在死亡总数中。“这是死于新冠病毒,还是离世时带有新冠病毒?”

特区医管局总行政经理(质素及标准)刘家献解释,暂时未有不同死因分类的数据。当下,新冠逝者被分为3类:

第一,直接在临床上死于新冠病毒,如本来身体健康,突然肺部“有花”(炎症)、气喘,只验出新冠病毒,并无其他疾病或感染;

第二,死亡原因与新冠无关,但同时验出身体携带新冠病毒;如坠楼、中风等人士,入院筛查发现新冠阳性,但无症状;

第三,死者未知是否因为新冠死亡、无法100%判断,需要经死因庭报告、解剖报告等长时间复核分析。


图片来源于“香港01”

特区政府专家顾问、香港中文大学呼吸系统讲座教授许树昌告诉媒体,其团队已分析特区约120例死亡,发现死于(die of)新冠病毒者约占38%。相关分析涉及死亡、染疫时间、核酸检测Ct值、有无肺炎等指标。

此外,有37%者是死亡时染有(die with)新冠病毒。这部份人患有其他疾病,如晚期癌症、曾中风,患心脏病、肝病、肾衰竭、神经肌肉疾病等。

许树昌称,随着分析样本量增加,未来有关比例会发生改变。

综合媒体报道,新冠死亡率差异大,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检测和认定。在疫情早期,美国医生向疾控部门报告死亡病例。一部分医生会将心脏病发作伴新冠病毒阳性的死亡,算作新冠死亡。

即使在同个国家或地区,死亡数据也会根据计算方式不同而产生差异。2020年,英国卫生和社会关怀部将所有新冠阳性但可能死于其他疾病(如晚期癌症)者,都算作新冠死亡。而英国国家统计局的判断标准是“死亡证有无提到新冠”。如果提到,就属于新冠死亡,即使逝者只是接受检测或仅为疑似。


图片说明:新田方舱医院已投入使用。3月15日,不少单位已有民众入住,有小朋友趁机出外“放风”。/香港01

如何突破长者接种瓶颈?

谈到死亡数,袁国勇用“惨痛教训”来形容。

“香港01”报道,特区本轮疫情的死亡情况,表现出4大特征:第一,70.24%的逝者是80岁或以上老人;第二,88.68%的逝者未完成两剂疫苗接种;第三,超过一半逝者来自养老机构;第四,有87%是长期病患。

“香港特区疫情带来一个特别深刻的教训和例证,老年人如果接种率低,重症病亡率就会很高,因此要保护易感染人群,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3月18日,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也是在18日,香港特区达成特定人群的首个“接种目标”:1100间安老及残疾院舍所有“应接者”,最少接种第一剂疫苗。截至当时,目标机构的首针接种率约为55%,其中养老院达52%,残疾院舍是64%。

在“应接未接”者中,约40%是因为已感染,需在康复4星期后再接种。还有约10%者是因为自己或家人反对而未接种。

特区政府称,已经定下第二阶段接种目标,在4月15日前,完成1100间机构的第二针接种。

针对“不想打”的10%,特区政府将逐一跟进,了解不接种原因。

林郑月娥称,截至20日,香港特区仍有超过28.3万名70岁以上者一针未打。如何推动其接种,成为抗疫最大挑战,亦是未来防疫措施能否调整的关键。她表明,现阶段不会用法律强迫长者打针。

特区政府已调整“疫苗通行证”实施情况。5月31日起,“应接尽接”者均需接种第三剂疫苗,不然无法继续使用通行证、进出公共场所。


图片说明:截至2022年3月19日00:00统计数据。/gov.hk

被动地“与病毒共存”

“疫情终有回落之日……如疫苗接种率能超过95%,有机会在7月前恢复常态。”袁国勇联同另两名专家撰文称,按95%接种率和/或感染后自然免疫,意味着6万名65岁以上者没有抗体。那么一旦出现第6波疫情,平均每间公立医院每日会有60多名长者入院,公立医疗体系可以应付。

“要做到疫苗应接尽接,不清零都不要紧。即使有少量病例在社区流行,但感染数下降、医院负荷减轻、死亡数减少,打疫苗后应该可以放宽。”他表示。

特区新冠疫苗临床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共同召集人孔繁毅认为,若确诊数字进一步回落,可以有条件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包括餐厅可4人同桌吃饭,重开晚市堂食,室外康乐设施,尤其是运动设施重新开放。

孔繁毅还称,由于特区确诊数字较某些国家和地区更高,建议届时放开入境管理要求。抵港人士若已完成疫苗接种,抵达时仅需做核酸检测,阴性者不用隔离。

“第五波疫情到了一个关口,再采取‘早检测、早隔离’和接触追踪等策略,不会有显著效果。”高永文此前曾多次提出应采取“全民强检”“禁足”,遏制疫情。3月18日,他表示,特区开始跟不上“清零”或“动态清零”策略,而是被动地进入“与病毒共存”的态势。

3月17日,林郑月娥出席抗疫记者会时表示,95%的接种目标可能不合适。但她透露,有强烈感觉市民对防疫政策的容忍力下降。特区政府将就一系列措施,如禁飞令、入境措施、全民检测及复课等,进行中期评估,在下周全面报告。

“香港01”报道,这是第五波疫情以来,林郑月娥首次“转口风”。

来源:医学界
责编:徐李燕
校对:臧恒佳
制版:薛娇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
热点榜
    遮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