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早期肺癌小结节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到免疫治疗参与中晚期肺癌治疗所看到的前景和疗效……无不揭示着人类在攻克肺癌征程中的实质性成果。
AI诊断肺结节被临床验证认可,全国顶级大咖推出八大专家共识
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诊断约78万肺癌患者,死亡约为63万。根据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结果,肺癌患者中有35% 是10 mm 以下的肺结节,肺结节筛查可使肺癌病死率下降20%,因此对肺结节的早检测、早诊断及早治疗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但随着人们肺癌早筛意识的提升,通过低剂量螺旋CT检出的肺部小结节日益增多,存在大量的假阳性问题,仅有部分的高危小结节属于急需干预的早期肺癌或癌前病变。
怎么尽快将那些需要干预的高危小结节找出来?对于患者、医生,尤其是基层而言至关重要。而人工智能在快速、准确查找、判断方面是有着明显优势的。AI在疑似恶性肿瘤的肺结节上的诊断上可以辅助临床医生快速、精准找到需要重点关注的高危小结节。中肿肺癌首席专家龙浩教授
龙浩教授表示,本次肺癌大会发布了由中肿牵头的人工智能与肺结节诊断鉴别的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人工智能对1万余例肺结节的诊断结果显示,准确率达到82%、敏感度达到88%、在肿瘤的浸润分型中准确率达到了80%,展示了强大的应用前景。由此,来自全国21位肺癌领域的专家在8个方面达成了共识,发布了国内首个《AI肺结节诊治专家共识》。
龙浩教授介绍,“在人工智能与肺结节诊断鉴别上,专家们达成了八点共识,比如人工智能在辅助医生进行肺结节识别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肺结节随访中判断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融合多模态信息的肺癌诊断技术能够得到更加精确的肺癌诊断效果;基于人工智能的三维重建技术对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预计近期,肺结节检测的AI产品会拿到临床三类医疗器械使用证、许可证,进入临床。人工智能肺结节诊治系统正在进行医学伦理审核,相信很快就会应用于临床。龙浩表示,相较过去,有AI辅助的肺结节的检测准确度会有明显提升。同时,基于深度学习的AI肺结节的辅助诊断系统有望在分级和预判磨玻璃结节早期肺腺癌浸润亚型上为外科医生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免疫治疗带来的良好疗效,正在改变外科医生的思维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兴起和大量的生物免疫抗体被获准应用到肿瘤治疗领域。相当部分的肺癌患者都能从肺癌免疫治疗中取得获益,或肿瘤分期实现了“降期”或实现了肿瘤彻底消失,肺癌患者长期生存得以实现。
在肺癌治疗领域,即使早期肺癌患者接受了完全性切除手术,但约30%-55%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并死于疾病。肺癌的远处转移是肺癌术后复发的最常见模式,复发转移成了提升肺癌患者生存率的最大障碍。PD-1\PDL-1类免疫药物的推陈出新和彼此组合,则让肺癌专家手上有了更多的武器,而且无论使用单一免疫药物,还是免疫药物组合化疗,或者免疫+免疫的抗癌组合,都观察到了实质性效果。癌症免疫治疗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免疫治疗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6%提升至23.2%,部分患者实现长生存,带来“治愈”希望。“现阶段,我国获准上市的国产、进口肿瘤免疫药物就达到了10种,好好利用这些药物让肺癌患者受益非常重要。”龙浩教授团队通过对肺癌患者开展的不同免疫治疗药物组合对照研究发现,在使用有免疫单抗治疗后发现,相当部分的患者甚至不需要手术。
“但这样一来,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亟待破解。比如哪些患者群能够从中取得最大获益?免疫新辅助/辅助治疗几个周期更为合适?”龙浩表示,从目前的研究看来,对于那些已有靶向药物控制的肺癌分型,免疫治疗取得的获益相对有限。
“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公平,靶向药物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肺癌分型,在免疫治疗方面就相对有限。而那些不能从靶向药物中获益的患者,则能更多的从免疫治疗中取得疗效,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期甚至超过30%。”
龙浩表示,通过多种治疗手段的组合,肺癌患者实现长期带癌生存已经不是梦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