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是临床常用的抗凝血药物,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这三种抗凝血药物,究竟有何区别呢?
常见血栓性疾病
一、抗凝作用不同
1.肝素类药物的抗凝机制
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一种天然抗凝物,可与凝血因子Ⅹa、Ⅱa结合,并抑制其活性,发挥抗凝作用。
肝素自身无抗凝活性。
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增强抗凝血酶对凝血因子Ⅹa、Ⅱa的抑制,发挥抗凝作用。
2.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的区别
分子量<5400KD的肝素:
分子链短,仅能与抗凝血酶结合,只具有抗凝血因子Ⅹa作用。
分子量>5400KD的肝素:
分子链长,能同时与抗凝血酶、凝血酶结合,既具有抗凝血因子Ⅹa作用,也具有抗凝血酶作用。
二、药代动力学不同
分子量越小,半衰期越长。
磺达肝素的血浆半衰期约为17~21小时,可每日一次皮下注射。
普通肝素,只有少量经肾脏排泄,可用于肌酐清除率<30ml/min患者。
低分子肝素,由肾脏清除,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磺达肝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肌酐清除率30~50 ml/min患者,剂量应该减半,<30ml/min患者禁用。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素均可静脉、皮下注射给药,禁止肌肉注射。
温馨提示:
与华法林相反,肝素不能透过胎盘,不会引起胎儿畸形。
鱼精蛋白只能与分子量较大的普通肝素结合。
鱼精蛋白可完全消除普通肝素的抗凝作用(1mg硫酸鱼精蛋白可中和100U肝素),可部分消除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对磺达肝素的抗凝作用无影响。
三、副作用不同
1.出血风险
分子量越小出血风险越低。使用普通肝素时,需要监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
2.血小板减少症
普通肝素可引起致命的血小板减少症,应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控。
虽然低分子肝素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也应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控。
磺达肝素罕见引起血小板减少症。
3.血钾升高
肝素类可抑制肾上腺醛固酮合成,偶尔可引起高血钾,甚至在小剂量时也会发生。
4.骨质疏松
对千接受大剂量(每天大于2万单位)或长期(如3 ~ 6 个月) 普通肝素治疗的病人偶尔会有骨质疏松和自发性脊椎骨折。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和磺达肝素很少引起骨质疏松。
四、适应症不同
凝血酶(凝血因子Ⅱa)在心肌梗死(STEMI)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普通肝素对凝血酶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能够快速、有效地阻断凝血瀑布,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因此普通肝素是STEMI溶栓或PCI前最关键的基础性治疗。
鉴于其他低分子肝素在PCI围术期疗效和安全性的证据不足,不能替代依诺肝素。
磺达肝素可明显增加导管血栓风险,不宜用于PCI患者。
医保情况:
温馨提示: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 年)对适应症的限定不是对药品法定说明书的修改,临床医师应根据病情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