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晚,一则有关开展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行动的消息突然在网络上流传。
这其实是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今年1月底发布的《中国计划生育协会2022年工作要点》,但突然被媒体挖出来,其中“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专项行动”的表述非常扎眼。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是中央编办管理机构编制的22个群团组织之一,1980年5月成立。2020年时,《人民日报》曾报道,计生协拥有近100万个基层组织,延伸到社区村组、企业、流动人口和高等院校,会员人数超过9400万。
计生协突然开启人工流产的干预工作,外界舆论将之和“三孩政策”联系起来。
图源: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官网
中国未婚者流产比例高
2022年以来,三孩相关政策紧密出台。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在官网发布答政协委员提案答复时,明确“要建立健全合法捐卵、储卵途径”,国家卫健委称,已启动对辅助生殖技术相关管理办法、基本标准和技术规范等的修订工作。
上述计生协这份《工作要点》,其实也是在春节前的1月27日发布,只是在2月9日被炒热。
健识局注意到,近三年来,计生协的工作计划都有“生殖健康服务”的内容,但主要是生殖健康宣传教育,普及科学避孕知识,减少意外妊娠、不安全流产等。对“未婚人群人工流产”进行干预的表述,今年是首次使用。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每年的人工流产数量持续保持在955万例以上,2019年时达到了976.2万例左右。有研究显示,人工流产正在趋于年轻化,25岁及以下者占比47.5%,未婚者占比接近50%。
此前,学界和舆论关注“未婚人群人工流产”,主要从未婚青少年生理心理角度。我国政策性避孕措施主要面向已婚人群,未婚人群属于盲区,因此引发业界关注。
“三孩政策”以来,人工流产的话题每每引发讨论。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其中明确提出“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舆论将之与“催生”结合,却忽视了其中生殖健康管理的内容。
本次针对未婚人群人工流产现象的专项干预行动,则更是重点解决青少年、育龄人群以及其他特定人群生殖健康问题的关键,从已婚人群向未婚人群延伸,这是生殖健康服务范围扩大的体现。
毕竟,在上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提到了要落实“基本避孕服务项目,加强产后和流产后避孕节育服务”。
终止妊娠药物被踢出集采
健识局发现,“干预人工流产”被热议后,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的官方网站一直处于无法打开的状态。
而网络上热传某药店在收银台上明确标注“不得销售终止妊娠药品”。健识局向该城市药店咨询,药店负责人介绍:“终止妊娠药物一直是不允许销售的,并非近期才这样。”
网传药店收银台
当下,舆论对于“催生”十分敏感。
终止妊娠药物主要包括米非司酮等。有医药行业人士发现,原本米非司酮在国家第五批集采的计划名单中;但在2021年6月实际开标中,米非司酮和另一款预防产后出血的药物卡贝缩宫素不在总名单里,第五批集采品种也从报量时的60个减少到58个。
集采无疑会降低相关药品的价格,提升销量。米非司酮被踢出集采后,销量或受影响。
事实上,计生协并非仅仅关注“催生”,在上述2020年工作要点中,建设新型婚育文化也是计生协今年工作的重点,包括:
要“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破除“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弘扬“孝”“和”等家庭价值观念,重塑多子女家庭养育文化,并将新型婚育文化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图片
文 | 古月
运营 | 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