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癌是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胸腺上皮细胞肿瘤在形态学、生物学及治疗与预后方面均存在差异,所以对其性质进行正确诊断,能够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保证实现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根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2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胸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胸腺癌治疗前CT图像特征。
42例患者仅2例<30岁,37例有临床症状,23例为鳞癌。CT主要表现为前纵隔左侧较大不规则肿块。42例胸腺癌患者均位于前纵隔,23例位于前纵隔偏左侧,9例位于中间部位,10例位于偏右侧。病变平均最长径约6.82 cm,其中>8 cm者23例。35例病灶边缘不规则,呈分叶或结节状,余7例边缘尚规整。33例伴有坏死,7例可见钙化,37例均见侵犯纵隔大血管及心包,少数可见胸膜转移及胸腔积液。30例伴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15例远处转移。
患者男,67岁,前纵隔左侧肿块,病灶内多发坏死区,病灶与大血管间脂肪间隙消失,病理示胸腺鳞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患者女,76岁,前纵隔左侧肿块,病理示胸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侵及上腔静脉,肺转移。
患者女,47岁,前纵隔左侧肿块,其内见坏死区,病理示胸腺非小细胞癌伴胸膜转移。
患者男44岁,CT平扫加强化图像,前纵隔左侧类圆形肿块,边界尚清晰,肿瘤边缘蛋壳样钙化,病理示胸腺肉瘤样癌。
患者女,56岁,前纵隔偏右侧肿块,内见坏死区及密集簇状钙化灶,右心房内低密度充盈缺损,病理示胸腺类癌侵犯心包,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
报道显示,胸腺癌的发病高峰为40~60岁,<30岁患者较少见。本研究42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3岁,且仅有 2例<30岁。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伴有临床症状,通常由纵隔巨大肿块引起,如胸痛、胸闷和咳嗽等。本研究37例患者就诊时伴有以上症状,仅5例患者无症状。本研究还发现所有患者均不伴有重症肌无力。
纵隔胸腺癌较少见,文献报道其典型CT表现为:前纵隔胸腺区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分叶或不规则,瘤体轮廓不清或模糊,常侵及临近纵隔结构,包括大血管和心包等,其密度常不均匀,多伴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本研究42例胸腺癌患者大多表现为:(1)均位于前纵隔,23例(54.8%)病灶位于前纵隔左侧。且83.3%病灶边缘不规则或分叶。肿块体积较大,平均最长径为6.82 cm,其中23例病灶>8 cm。(3)多数密度不均匀,78.6%伴有瘤内坏死,16.7%伴有钙化。(4)88.1%病灶伴有心包或纵隔大血管的受侵。胸腺癌最容易累及的血管是上腔静脉、胸主动脉和肺血管。随着外科技术的进展,胸腺癌累及上腔静脉并不是手术的禁忌证,但累及主动脉及肺血管一般不主张手术,因为其常常存在转移或隐匿性转移。(5)71.4%患者伴有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转移,35.7%患者伴有远处转移。(6)增强扫描动脉期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可见,CT能清晰的显示胸腺肿瘤的大小、形态和密度,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同时可明确病变侵犯范围、纵隔淋巴结、胸膜及肺内情况,CT是诊断和评估预后最主要的影像方法,对胸腺上皮肿瘤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鉴别诊断:(1)胸腺癌主要与侵袭性胸腺瘤相鉴别。胸腺癌好发于年龄较大者,<30岁者少见,而胸腺瘤患者相对年轻,<30岁患者较多见。胸腺癌的坏死较多见,而钙化较少,本研究中较小的病灶内亦可见坏死,而一般肿瘤当体积较大时因供血不足才容易引起坏死。胸腺癌较胸腺瘤多见心包及纵隔大血管的侵犯。且侵袭性胸腺瘤中仅大约5%可发生远处转移,而50%~65%胸腺癌在诊断时就存在远处转移,除了纵隔淋巴结外,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肺、肝脏、脑和骨。侵袭性胸腺瘤的胸膜转移较胸腺癌多见。(2)与纵隔淋巴瘤的鉴别。淋巴瘤好发于青少年,且体积一般较大,据报道,直径>10 cm的前纵隔肿瘤提示淋巴瘤。且除纵隔淋巴结外,淋巴瘤患者一般伴有全身体表淋巴结肿大,坏死少见,强化较均匀,少见坏死及钙化。(3)与前纵隔少见的恶性畸胎瘤、内胚窦瘤和胚胎癌等生殖细胞肿瘤相鉴别。恶性畸胎瘤中年人多见,发病率很低,巨块型较少见,部分患者有良性畸胎瘤病史,肿块内可见脂肪及骨骼密度影。内胚窦瘤和胚胎癌直径往往较大,且常见于年轻人,甲胎蛋白和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水平检测有助于鉴别。
手术切除是胸腺癌的最主要治疗方式,但复发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预后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胸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有些CT表现结合临床特征可以帮助与纵隔其他肿瘤相鉴别。但CT对胸腺癌的正确诊断价值仍有待于大病例的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