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术后病人的护理体会
马慧
摘要
本文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经验,并以Gordon十一项功能性健康评估发现此患者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有:疼痛、活动无耐力、有猝死的风险、心肌梗死的风险等护理问题。经由笔者通过相关文献探讨,提供专业的护理计划,期许日后再照顾此类病患,能提供更完整的护理评估与措施。
关键词: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
前言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
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和性别(45岁以上的男性,55岁以上或者绝经后的女性),家族史(父兄在55岁以前,母亲/姐妹在65 岁前死于心脏病),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高血压,尿糖病,吸烟,
超重,肥胖,痛风,不运动等。
文献查证
1.冠脉支架植入术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
2.介入治疗指征
2.1 对于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介入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1]。
2.2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提倡尽早介入治疗。高危患者主要包括:反复发作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或充分药物治疗时活动耐量低下;血心肌酶指标升高;心电图新出现的ST段压低;出现心力衰竭或出现二尖瓣反流或原有反流恶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持续室速;6个月内接受过介入治疗;曾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等。
2.3对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 [2],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根据患者就诊的时机以及初始治疗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策略: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行PCI直接开通IRA。直接PCI可以及时、有效和持续的开通IRA。建议“进门-球囊开通”时间控制在90分钟内。对于12小时内(特别是3-12小时内),特别是对于有溶栓禁忌的患者,如有条件应行直接PCI。对于发病超过12小时,但仍有缺血症状、心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也建议行直接PCI。对于发生心原性休克的患者,可将时间放宽至36小时。而对于发病已超过12小时,且无缺血症状的患者,则不建议行PCI[3]。首诊医院无行直接PCI的条件,而患者不能立即溶栓,则转至具备PCI条件的医院行直接PCI。:溶栓失败后IRA仍处于闭塞状态,对于IRA所行的PCI。
3.相关药物
3.1阿司匹林:术前3-5天开始服用,每天100-300mg。术后每天100mg,长期服。
3.2氯吡格雷:术前4-6天每天服用75mg或术前6小时负荷300mg。术后每天服用75mg,维持1个月到1年不等,根据支架的种类和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目前还有一些同类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等。
3.3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等。均为静脉药物[4]。
3.4肝素:静脉应用。主要在PCI术中使用。
3.5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伊诺肝素、那曲肝素、达肝素等。
3.6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静脉应用。比伐卢定、阿加曲班[4]
4.并发症
4.1冠状动脉痉挛:在冠脉造影或介入过程中,冠状动脉局部或弥漫的持续性收缩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发生率在1%-5%之间。冠脉痉挛可以为自发,也可以为对比剂或器械操作诱发。冠脉痉挛时可无明显症状,也可出现明显的缺血症状,如胸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冠脉痉挛发生时可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或钙拮抗剂。
4.2.冠状动脉穿孔:比较罕见,但危害较大。表现为造影剂外渗至心包内,严重时可导致心包积血、心包压塞。大多数冠脉穿孔与介入操作有关,比如:导丝穿透血管壁;旋磨导致血管壁组织损伤;球囊膨胀过大导致血管壁过度拉伸等。另外,冠脉血管迂曲、钙化、成角或闭塞病变,在操作过程中也易导致冠脉穿孔。女性、高龄、糖尿病以及肾功能不全也是发生冠脉穿孔的高危因素。
4.3冠脉夹层:多见于球囊预扩张病变时,是导致冠脉急性闭塞的主要原因。表现为造影可见的管腔内充盈缺损、管腔外造影剂滞留或可见内膜片。
4.4冠状动脉急性闭塞:PCI时或PCI后冠脉血流发生阻滞或减慢。是PTCA时代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以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死亡。支架应用后,冠脉急性闭塞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4.5支架内血栓形成:为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分为急性血栓形成(术后24小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术后24小时-30天)、晚期血栓形成(术后30天-1年)和极晚期血栓形成(术后1年以上)。
4.6慢复流或无复流:是指PCI时心外膜大冠状动脉血管已解除狭窄,但远端前向血流明显减慢或丧失,心肌细胞灌注不能维持的现象。其原因复杂,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血栓或斑块碎片栓塞远端微血管引起。
4.7支架脱落:较少发生。与病变特征、器械以及术者操作等因素有关。
4.8周围血管并发症:股动脉途径穿刺可见的并发症有血栓、栓塞、出血、血肿、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桡动脉途径可见的并发症有桡动脉痉挛、闭塞、前臂血肿、局部出血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4.9出血并发症:由于PCI术前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术中需要给予静脉肝素抗凝,所以围手术期的出血是PCI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穿刺部位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可发生脑出血。因此,对于出血高危患者应当合理应用抗栓药物,纠正可逆转的危险因素,尽量防患于未然。
4.10对比剂肾病:应用含碘的对比剂后,部分患者会发生肾损伤,发生率小于5%[5]。多见于术后2-3天内,表现为血清肌酐水平比使用对比剂前升高25%或0.5mg/dl。多可自行恢复,极少数发生不可逆的肾损伤。
个案简介
一. 基本数据
韩香玉,女,64岁,ID号:3001648284,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胃炎。小学毕业,务农,育有一子三女,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无吸烟及饮酒史。
二. 入院经过
患者自1个月前出现发作性胸闷,多于活动时出现,不伴心悸、胸背部疼痛、咳嗽、咳痰,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休息后可缓解,未在意。近2天患者夜间出现剑突下疼痛,为隐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为进一步诊疗今来我院,门诊以“冠心病”收入我科。此次发病以来患者一般情况可,饮食、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增减。有“胃炎”病史2年,进食辛辣或生冷食物后有时反酸、烧心。
三 治疗过程
1. 一般治疗,嘱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心肌耗氧量。
2. 給予患者饮食指导,嘱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勿饱餐,勿情绪激动。
3. 药物治疗,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氯化钠注射液、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氟伐他汀钠缓释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注射用泮托拉唑钠等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扩冠抗心肌缺血、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抑酸护胃对症治疗。
4. 患者在入院第四天行冠脉造影,于LAD植入一枚支架。
护理评估
一. 健康感受与健康处理型态
从前认为自己身体硬朗,很少生病,自1个月前出现发作性胸闷,多于活动时出现,不伴心悸、胸背部疼痛、咳嗽、咳痰,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休息后可缓解,未在意。近2天患者夜间出现剑突下疼痛,为隐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故患者有疼痛的护理问题。患者无吸烟、饮酒史,胃炎病史2年。患者治疗意愿积极,住院过程中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二.营养与代谢型态
患者平素饮食正常,都少量多餐,一日3-4餐,每次馒头约半个。个案身高155cm,体重47kg,患者营养筛查1评分,患者无营养风险。
三.排泄形态
患者过去排便正常,听诊肠蠕动5-6次/分,叩诊无鼓音或腹胀情形;大便每次约200-400g,患者小便正常,尿色淡黄色。
三. 活动及运动型态
患者近1月来活动耐力下降,活动后经常出现胸闷不适,故患者有活动无耐力的问题,患者诊断为不稳定心绞痛,常活动后诱发,故患者有猝死的风险。
四. 睡眠及休息型态
患者每日睡眠约6-7小时,双眼没有出现黑眼圈,无睡眠障碍。
五. 认知及感受型态
听力正常、有花眼,意识清楚,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双眼皆2.0mm(+),可正确辨别人、时、地。給予健康指导时,可专注聆听,并给与回应。
六. 自我感受及自我认知型态
每次与家属沟通,家属态度积极,个案觉得孩子们都很孝顺,对自己很满意,很配合治疗。
七. 角色及关系型态
目前有病人、母亲、妻子等角色,无角色混淆情况。患者对医护人员尊敬,治疗过程中配合度高。
八. 性与生殖型态
育有一男三女,生殖器外观无异常。
十 . 应对与压力耐受型态
有良好的支持系统,个案平日生性乐观。
十一. 价值与信念模式
患者无宗教信仰。
问题确立
经由上述护理评估,可发现个案出现的护理问题如下列:
1. 疼痛: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2. 活动无耐力:与心肌供需氧失调有关
3. 有猝死的风险:与心肌电生理不稳定有关
4. 潜在并发症:心肌梗死
护理措施与评值
一.健康问题之一:疼痛,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资料收集 | 护理目标 | 护理措施及活动 | 评值 |
患者活动后出现心前区不适,常伴胸痛,休息后可缓解 | 患者疼痛缓解或消失,疼痛评分<3分 | 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和体征,倾听患者对疼痛的诉说,;教会患者疼痛评估的方法,让其学会,并能评估、诉说自身疼痛的的程度;指导患者,教会放松的方法,给予关心、安慰 | 患者疼痛程度较前减轻,评分<2分,发作次数较前减少 |
二. 健康问题之二:活动无耐力,与心肌供需氧失调有关
资料收集 | 护理目标 | 护理措施及活动 | 评值 |
患者经常活动后感不适,持续10-20分钟缓解 | 主诉活动耐力增强,活动后无不适反应 | 评估患者由于心绞痛发作带来的活动受限程度,制定活动计划,告知患者适当活动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告知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改变体位,以防劳累和体位性低血压诱发心绞痛。 | 患者活动后诉无明显不适 |
5. 三.健康问题之三:有猝死的风险,与心肌电生理不稳定有关
资料收集 | 护理目标 | 护理措施及活动 | 评值 |
患者心电图示:ST段改变 | 无猝死发生 | 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嘱其适当注意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患者突发呼吸困难、憋喘、大汗、意识丧失等情况,立即告知医生 | 患者住院期间生命体征平稳 |
结论与心得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机制和临床上密切相关。大约一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报告在梗死前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先兆;但只有小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早期心肌梗死。尽管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以出现困难的治疗问题,实际上约95%的患者在短期内不会发展成为心肌梗死。但不稳定的心肌缺血性事件复发很常见。在此次照护中,发现冠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最常用、最成熟和最有前途的技术,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亦是重要一环,毕竟家属的支持与鼓励比医护人员更加有用,希望借此篇照护经验与大家分享,让护理同仁皆可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照护。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国循环杂志,2001,,16(3):227
[2] 周景霞.12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6):318-319.
[3]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八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4.
[4] 高润霖,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