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Radiotherapy)是一种利用放射线治疗疾病的的手段,与手术、化疗一起作为肿瘤治疗的三大支柱;常见的用于治疗的放射线包括:放射线核素产生的α、β、γ射线;X射线治疗机及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X线;各类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质子束及其他重粒子束。
放射治疗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自1895年伦琴发现了X线仅仅在几个月之后,芝加哥的一位医学生Emil Grubbe就将X线用于一位65岁复发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例肿瘤放射治疗的病例。
放射治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外照射(远距离)和近距离照射(组织间、腔内)。前者是将放射线从体外一定距离对体内某处组织集中进行照射,这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后者是将放射源密闭后直接放在表面、自然腔道或组织内,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宫颈癌的治疗。
二、放疗后为什么会出现副反应?
放射线在人体内主要通过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发挥作用。间接作用是射线作用于水分子后产生电离,形成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再与DNA等生物大分子发生反应,导致其损伤;而直接作用主要见于质子、重离子等高能射线,这些射线在人体内能直接作用于DNA分子,使其断裂。
放射线在照射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对照射范围内的正常组织造成损伤,这也就会导致放疗副作用的发生。大多数副反应一般在放疗开始后2周左右的时间开始出现,治疗结束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部分的副作用会缓解消失。
影响副作用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往往与放射线类型、剂量、放射部位、患者的个体状况等因素有关,是因人而异的。副反应程度与治疗疗效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并不是反应越大,疗效越好。
三、常见的副作用有哪些?
1、皮肤损伤
这是头颈部、乳腺等部位放疗后最常见的局部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蜕皮、糜烂、溃疡等,往往与放射的部位、剂量等因素有关。
预防皮肤损伤的关键在于做好皮肤保护,注意放射野内皮肤的清洁,避免暴晒,衣物要宽松柔软,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此外也可以使用一些放疗防护剂加强照射野皮肤的保护。如果照射野皮肤出现了红肿或蜕皮,应进一步减少对局部皮肤的刺激,保持局部的干燥。如果出现湿性蜕皮、糜烂甚至溃疡,应加强局部的卫生消毒,避免感染,必要时可使用抗生素处理。
2、乏力
放疗后的乏力、疲劳可能会持续存在,主要表现是精神萎靡不振、身体虚弱、易困倦等,而完善相关检验、检查并未发现明显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因此放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睡眠质量,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医生。
3、骨髓抑制
一般出现在放疗同步化疗,特别是盆腔放疗的患者,主要原因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受到放射线照射后,其分化、增殖能力受到抑制所致,查血常规会发现不同程度的血液细胞水平下降。不同类型的血细胞水平下降出现的表现也是不同的,白细胞下降合并感染的风险较高,可能会出现发热;红细胞降低会导致贫血,患者可能有头晕等不适;血小板下降的患者,出血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四、不同部位放疗后特殊的副反应有哪些?
1、头颈部
头颈部肿瘤在放射治疗后最常出现的反应有:口干、口腔溃疡、张口受限、脱发等。
为了预防以上反应的出现,建议患者在放疗开始前应积极进行口腔预处理,拔除金属牙、龋齿等;注意多饮水,调整饮食,食物以清淡饮食、高蛋白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保持口腔卫生,软毛刷刷牙,餐后漱口水清洁口腔;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漱口,缓解口腔症状;口腔局部可以喷洒放疗防护喷剂,以减轻黏膜反应;对于口腔症状严重影响进食者,可建议鼻胃管置入,或行胃造瘘,以辅助进食,维持营养;放疗结束后症状未缓解者还可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2、胸部
胸部肿瘤,例如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接受放疗后可有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上肢水肿纤维化等风险。
对于胸部放疗患者,建议患者戒烟戒酒,防止着凉,避免呼吸道感染;一旦有相关症状的出现,应立即就医,施以激素、抗生素等对症治疗;建议患者控制进食速度,不宜进食过饱,少食多餐,餐后不要立即平卧;多饮水,禁食刺激性食物,建议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食物。
3、上腹部
上腹部肿瘤,如肝癌、胃癌等,患者在放疗后消化道反应会比较明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这往往与放疗后胃肠道功能紊乱、同步化疗等因素有关。应建议患者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食物,避免过甜、辛辣、油腻食物;食欲欠佳的患者可予以山楂、陈皮、健胃消食片等改善食欲;必要时咨询医生使用止吐药物。
4、腹盆腔
腹盆腔肿瘤例如直肠癌、宫颈癌等患者,放疗后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便血、里急后重、尿频尿急尿痛等反应。此类患者应建议患者调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适度活动,避免肠梗阻;多饮水,每天6-8杯,以保证尿液颜色无色至淡黄色,避免咖啡、红茶、酒精灯;发生腹泻时要注意尽量多饮水、少食多餐,注意补充电解质,以及肛周皮肤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