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转移瘤概述
临床特点
1.骨转移瘤好发于中老年,男女比例约为3:1。
2.脊柱、骨盆和长骨干骺端是骨转移瘤的好发部位。
3.常见临床表现包括:①疼痛(50%~90%);②病理性骨折(5%~40%);③高钙血症(10%~20%);④脊柱不稳和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10%);⑤骨髓抑制(<10%)。
常见骨转移瘤
80%以上的骨转移瘤来源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和肾癌。
影像学表现
1.在X线上可表现为溶骨性、成骨性及混合性3种,以溶骨性最多。
2.CT、MRI可清晰地显示病灶大小、范围以及毗邻关系。
3.核素扫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非常重要。
PET-CT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骨转移瘤的诊断过程中正逐渐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诊断
术前活检的原则和指征
1.无肿瘤病史而怀疑骨转移瘤者必须行术前活检。
2.如果恶性肿瘤病史明确,全身同时发现多处骨质破坏可以不做活检。
3.对于恶性肿瘤病史明确,但仅出现单发骨破坏的患者,制订手术计划之前应考虑活检以明确诊断。
治疗
1.手术治疗
2.介入治疗。
3.放疗。
4.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
5.对原发病的系统治疗(全身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6.疼痛治疗。
7营养支持治疗等。
二、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
Tokuhashi等提出了脊柱转移瘤患者预后和生存期的评估系统。≥9分者可接受肿瘤切除
手术,≤5分者接受姑息性手术。
手术指征
①引起神经压迫而导致的神经功能进行性减退;
②存在或将发生脊柱不稳定;
③存在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严重的顽固性疼痛;
④肿瘤经放射治疗后仍进行性增大;
⑤需要明确病理诊断;
⑥预期寿命大于3~6个月,总体健康状况良好。
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方式
(1)椎板切除。
(2)椎体切除。
(3 ) 全脊椎切除。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
①溶骨性病变;
②椎体后缘完整;
③由于椎体变形引起严重疼痛,但不能耐受全麻手术者;
④不存在明确的神经根受压症状和体征。
三、 四肢长骨转移瘤的外科治疗
四肢长骨病理性骨折的风险预测
Mirels评分合计12分,≤7分表明病理性骨折风险较低(<4%),8分时骨折风险为15%,而9分时骨折风险达到33%,当评分>9分时应进行预防性内固定。
长骨转移瘤的手术指征
①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预期生存期>12周;
②手术治疗可以使患者获益;
③孤立转移灶;
④已发生病理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风险较高;
⑤放疗失败及持续性疼痛无法缓解者。
长骨转移瘤的手术原则
手术操作的目的是防止病理性骨折发生或恢复病理性骨折的连续性。
选择最有效的固定方式:
可用闭合性髓内钉技术;
切开清除肿瘤,填充骨水泥和应用内固定;
肿瘤型关节置换;
血运丰富者术前可行动脉栓塞治疗。
长骨转移瘤的手术方法
上肢长骨 上肢长骨和肩胛带的骨转移性肿瘤占全身骨转移瘤的20%,50%以上发生在肱骨。
(1)肱骨近端。
(2)肱骨干。
(3)肱骨远端和肘关节附近。
(4)尺、桡骨。
(5)上肢带骨。
下肢长骨
(1)股骨颈和股骨头。
(2)转子间。
(3)转子下。
(4)股骨干。
(5)股骨髁上。
(6)胫骨。
四、骨盆转移瘤的外科治疗
骨盆转移瘤的分区
Enneking和Dunham对骨盆肿瘤进行了分类,即Ⅰ区(髂骨)、Ⅱ区(髋臼围肿瘤)、Ⅲ区(耻骨、坐骨病变)和Ⅳ区(髂骨病变累及骶骨)。
Ⅰ区、Ⅲ区及Ⅳ区肿瘤——通常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除非是为完整切除肿瘤而进行治愈性手术。
Ⅱ区转移瘤——常需要外科治疗。
骨盆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髋臼周围转移瘤。
①症状较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②放疗后患者疼痛症状不缓解;
③同侧股骨出现或者临近出现病理性骨折。
髂骨和骶髂关节。
耻、坐骨 耻、坐骨转移瘤。
骨盆转移瘤的微创治疗技术
射频消融技术。
在CT引导下精确控制肿瘤杀灭部位而不需切除肿瘤,尤其适合老年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
经皮骨成形术。
用于髋臼周围溶骨性转移瘤,可以即刻、有效地缓解疼痛症状,填充溶骨性破坏造成的骨缺损,维持骨盆的稳定性,延缓病理性骨折的发生。骨水泥注入后聚合过程中可以释放热量,杀灭部分肿瘤细胞,聚合后可以填充骨缺损、增加骨强度。